徐敏 尹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两位数的增长,现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一些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公平正义还远没有实现。十七大我国提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政府的管理也进行转变,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我国政府管理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
(一)长期高速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保持了年均9.8%的高速经济增长,从GDP 的总量来看,从1978年的3645.2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人民币,上升了84.5倍。人均GDP从381元人民币上升到22698元人民币,上升了59.6倍。不仅如此,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不断进步。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在产业方面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且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源消耗型的,因此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一些结构性矛盾不断涌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结构的优化和公平正义的实现。从结构性矛盾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乡发展失衡、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失衡、三次产业之间发展不均衡、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深化、对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非均衡发展。这里我们仅就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进行分析。
1.城乡发展失衡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建国之初,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为了促进重工业优先发展,保证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我国在建国之初就实行了偏向城镇工业的发展战略,并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近年来,虽然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形成并且很难逆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城乡发展严重失衡,这不仅体现在城乡经济增长方面的差距,更体现在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城乡居民在就业方面、收入分配方面、社会保障方面、公共服务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2.区域发展失衡
我国人口众多,且地域辽阔,有着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的区域由于其经济基础、地理位置等差异导致区域发展失衡。现在的情况是东部发达、中部塌陷、西部落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则需要振兴。为此国家提出了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
在2008年GDP排名比较靠前的基本都是东部地区,比如广东、山东、江苏、上海GDP,GDP最小的地区基本都在西部,尤其是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的GDP总量过小。东北地区辽宁省的GDP总量较大,在全国排名第10,吉林省排名国内第27名,黑龙江省排名第17名。虽然GDP总量并不能完全代表经济发展程度,但是东部地区的确是国内最发达的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我国中西部地区还有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分配正义远没有充分实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直在追求效率目标,但是却么有实现分配正义。以收入差距为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还呈逐渐扩大趋势。国家发改委2009年重点课题《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揭示,中国的贫富分化在急剧加速。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在城镇居民内部差距、农村居民内部差距、城乡居民之间差距中,城乡居民差距最大。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3倍,绝对收入差距已经超过了1万元。分配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的分配还没有实现公平,必须进行矫正。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政府管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牺牲生态和资源为代价,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带来了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并且分配的正义也远没有实现。为此十七大正式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我国改革开放的成败,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尤其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政府管理至少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1.政府管理应能促进生产创新
纵观世界上几次著名的科技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尤其是技术的创新。美国经济在战后能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龙头正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新型产业和新型生产模式的创新发源国,因此才主导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比如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的IT产业就是从美国始发的,当我们全球都在享受Internet网络冲浪和购物带来的好处时,美国早已经拿走了大部分利润,并正在开发新型产业,比如低碳经济。作为后起国家,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虽有较大程度提高,但较美国相比较相差甚远,2006年起我国就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国内一般将自主创新的领域局限于技术创新,其实生产的创新可能更重要,这是因为生产领域永远是产生利润和积累国民财富的源泉。生产创新包括生产技术的创新、原材料的创新、生产模式的创新、销售模式的创新、生产管理的创新等等,而其中无论哪个创新都可以最终导致生产的创新,除了创造大额利润之外,还能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势,从而使我国从大国向强国转变。
为促进生产创新,政府至少应做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政策鼓励。为刺激生产创新,政府应采取一定的税收政策、补贴政策,强化对生产创新的鼓励。不仅如此,应探索让生产创新,比如技术创新、要素创新等参与收入分配;(2)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因此应加强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引进国外的高层次人才,短期内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对国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3)可以尝试建设生产创新实验区。可以尝试在国内一些地方试点建设生产创新实验区,培养一大批生产创新的企业,开发新型生产技术、新型生产要素等等,使这些企业成为生产创新的主体,带动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创新。
2.政府管理应能促进结构优化
在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也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这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劳动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提高”。为此,政府应该促进“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以统筹区域发展为例,事实上我国对于区域协调发展一直非常重视,除了我国所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外,我国近年来还不断构建各种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期望通过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渐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这种大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向小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比如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等。而且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正在向更小范围内发展,比如长吉一体化、沈抚一体化发展。我们相信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能要通过更小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实现。如何在更小的范围内比如开发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创新,这正是今后政府管理创新的关键。
3.政府管理应能促进分配正义
当改革开放持续到今天,深一层次的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提到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事实上,国民收入的分配本身也是失衡的,而且国民收入分配的失衡是制约分配正义的关键。 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1992年-2005年的数据来看,在国民收入中,虽然居民收入、企业和收入、政府收入1992年-2005年之间呈逐年递增,但从总体上来看,居民收入占比在逐渐下降,而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则在不断上升。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导致我国投资消费失衡、内需外需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解一系列经济难题的首要工作。
提高居民部门的收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劳动要素的报酬,这是因为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居民主要分享劳动报酬;二是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三是提高居民的博弈和谈判能力,通过立法提高居民收入;四是改变财政支出格局,增加政府对于教育、社会保障的支出,从而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五从收入主体来看,应限制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培育大量中间收入者。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