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吉林的重要问题是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难点问题是“人往哪里去”,是如何使“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问题。良好的社会保障能够促进“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针对我省城镇社会保障现状以及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应重点解决好三个遗留问题,完善三个长效机制,搞好三项基础建设。
一、解决三个遗留问题
1、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120多万人,这些职工与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需支付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130多亿元。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劳动关系是企业行为。而从我省企业实际看,这部分资金全部靠企业支付十分困难。各级政府对解决此类历史遗留问题负有主要责任。建议各级政府结合我省正在进行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采取多方筹措资金等办法,妥善加以解决,以使企业尽快摆脱负担,轻装上阵;职工与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走向市场就业或享受社会保障。
2、养老保险“空账户”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其实质就是要把参保人员个人账户的资金实际积累下来,形成个人账户基金,实现我国养老保险部分积累的目标,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基金,实现增殖,以应对支付风险。由于我省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基金结余有限,个人账户几乎是空账,将目前空账完全补齐需要100多亿元。为此,我省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采取多渠道筹资办法,逐步将以前的空账做实,可采取从现在起做实的办法。我省如每年按8%做实个人账户,年需资金约17亿元左右,如不能一步做实,也要创造条件,逐步做实。真正实现养老保险基金部分积累,以抵御老龄化社会养老金支付风险。
3、集体企业养老保险统一制度问题。集体企业是公有制两种形式之一。目前我省养老保险只有集体企业实行县(市)或市州统筹,由于集体企业缴费困难,统筹层次低等原因,部分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据测算,集体企业纳入省级统筹,每年需要增加养老金2亿元左右。解决这一遗留问题,要通过制定过渡政策,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补助,力争在2005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省城镇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于集体企业未参保已退休人员要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将这部分人员纳入低保范畴,按标准每月发最低生活费,以保证其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二、完善三个长效机制
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机制。基本养老金待遇支付设计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完善待遇计发办法,主要是鼓励缴费,实行待遇与缴费年限挂钩,适当控制职工提前退休领取养老金。可以考虑将现行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与领取全额养老金年龄分开。随着人的预期寿命的增长,可以将全额领取养老金年龄逐年延长,以缓解基本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并将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尽量简化,使广大职工和退休人员对养老金的计算清楚明了。
2、完善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机制。建议将失业保险金与财政用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统筹使用。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信息化建设力度,由消极的保生活,向积极促进再就业转化,建立起良性循环机制。上海市加大技能培训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很值得我省借鉴。
3、完善政府社会保障投入机制。社会保障将成为今后政府的主要职责,要加大财政体制改革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将存量计划经济时期投入到企业和应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资金转移到社会保障方面投入,每年增量部分也应主要投入到社会保障中来。
三、搞好三项基础建设
1、搞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以金保工程建设为旗帜,按照国家规划要求,建立省市统一的劳动保障系统信息网络,建立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和用工信息等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异地交换和共享。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实现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审核、支付等前台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和规范化管理,更好地为全体社会保障对象服务。
2、搞好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我省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力争在2—3年内,改变我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加强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对外窗口、信息化系统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社会保障社区平台建设。建设良好的社区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包括社区养老、失业、医疗、文化、体育等社区社会保障硬件、软件服务设施建设。
3、搞好社会保障机构队伍建设。社会保障各项政策需要基层落实。目前社区社会保障机构刚刚建立,要加强队伍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根据劳动保障工作量大、政策性强的特点,增加选拔精干社会保障从业人员。要认真研究我省现行社会保障机构设置问题,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合理设置各级社会保障机构,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吉林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 崔力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