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吉林省继明确“五大支柱”产业后,又确定的五项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继续组织好‘多彩吉林游’主题系列活动,旅游总收入增长20%。”旅游业中的“多彩”是指多种多样的形式,这其中,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应受到特别重视。目前人们旅游目的不仅限于观赏名川大山等自然风光,更注重了解历史和文化。历史文化决定旅游产品影响力的大小。据统计,国外游客来华为欣赏名胜古迹的仅占26%,而对民俗文化感兴趣的达56.7%(中国旅游报2004、10、13)。历史文化的民族和地域性特征明显,吉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可以挖掘开发一批新的旅游项目。
一、兴建长白山历史文化博物馆
长白山是满族等东北古老民族的发祥地。《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便世居长白山一带。从春秋战国以来,长白山曾先后多次出现过繁荣时期,挹娄、勿吉、女真、秽貊、满族、夫余等都是这里土生土长、繁衍生息的古老民族。满族及其先世一直把长白山视作本民族的肇兴之地,形成了一种崇拜文化。辽代女真人把取得反辽胜利、建立统治中国半壁江山的金王朝,归功于长白山所赐之福祉,故认定长白山为“兴王之地”,“议封爵,建庙宇”,长白山被进一步神化。迨至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统治者承继了女真人视长白山为祖宗发祥地的观念,“感天佑而仰祖功”。清太宗皇太极把在女真人中广为传诵的三仙女沐浴长白山布儿瑚里湖,食朱果生满洲始祖的神话,当作满洲源流载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以后,清历代皇帝继承大统无不把长白山奉为神明,将祭祖与祭长白山作为国家之大典法。康熙“诏封长白山神,秩祀五岳,自是岁时望祭无阙”,还亲自撰文论证泰山龙脉发端于长白山。康熙和乾隆先后三次行巡吉林,专程拜祭长白山,其诗赋《松花江放船歌》、《祭长白山神文》等广为流传。初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其服饰、饮食、婚恋、节日、丧葬等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依托长白山建设反映民族发祥、民俗文化、火山科学等内容的长白山历史文化博物馆,不仅会丰富长白山旅游的内涵,也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二、原址、原貌修复长白山望祭殿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命京工部在吉林西南温德亨山(即小白山)修建望祭殿,时建正殿五楹、祭器楼二楹,牌楼二座,神案上立着满汉文书写的“长白山之神位”牌。乾隆十九年(1754),弘历行巡吉林,亲临望祭殿祭祀长白山神。自雍正年起,每岁春秋,吉林将军、副都统等亲率属员备祭礼代皇帝望祭长白山神,“岁岁致祭,崇报特隆”始终为国家之重要礼典。每月朔望两日,还要由吉林将军和副都统轮流到望祭殿拈香致祀。温德亨山成为“月月冠缨攒动,岁岁香烟缭绕”的驰名盛地。望祭殿是长白山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三、恢复修建吉林古建筑群
从顺治十三年(1656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在吉林乌喇设立船厂,吉林经历了建设乌拉古城、皇帝巡行、指挥抗击沙俄入侵、整顿边务、建立近代军火工业、发展教育等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形成了较完整的清古城建筑风格。
(一)修复古城墙、商铺等明清标志性建筑。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在吉林市一带生活,到先秦时期已“人烟稠密”了。明永乐年间,辽东都司指挥使刘清奉命率军来这里设城建船厂、造船运粮,吉林成为通往嫩江、黑龙江、额尔古纳河的一个中转站。康熙十年(1671年)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率领八旗官兵进驻吉林修建城池。经过二年施工建成“倚江而筑,结木为栅”,南面借江、三面筑墙的吉林城。后经乾隆、同治、光绪年间三次大规模扩建,吉林城原来的夯土城墙改为青砖墙,总长达9公里,有城门10座。康熙中期流入吉林城的商户即达千余家,“西门百货凑集,旗亭戏馆无不有”。松花江开江后,船队满载着杯盘、瓮釜之类等陶瓷产品驶往齐齐哈尔等地,换回山货、皮毛,秋天才返回吉林。输往关内的则有毛皮、人参、菸、麻、药材、乌拉草及桦皮制品,换来京师和江南的绸布、茶叶。由于大量商品销往关内,吉林是清毛皮和药材的集散地,青砖灰瓦、老宅深院、棋盘路局,百年江城的历史文化旅游品味极高。
(二)修复吉林将军旧居。康熙十五年(1676年),玄烨令宁古塔将军巴海治所移驻乌拉,新造战舰三百艘,吉林乌拉成为东北最重要的造船和筑仓储粮基地。从康熙十五年起,吉林将军设治吉林长达200多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烨为加强东北开发,决定沟通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三大水系,形成一条纵贯东北全境的水上大动脉。为此玄烨派员测验辽河和松花江上游水位,疏浚河道,“船载米试之”。吉林将军在实现清廷这一战略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组织水陆联运,输送粮饷辎重,为东北经济发展、边疆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名人旧居是公认的旅游资源。
(三)修复吉林机器局旧址。康熙二十二年(1883年)清廷为加强吉林防务在吉林建立了东北第一个近代官办军事工业企业——吉林机器局,由清廷委派督办,每年由部库拨银9.75万两,雇工生产。第一个督办是四品衔江苏试用同知宋春鳌。吉林机器局1884年有员工430名,1898年增至822名,并开始负责供应黑龙江地区军火。有关吉林机器局的记载较多,恢复旧址不难。
(四)修复中俄书院和十旗武备学堂。吉林市是东北最早开展高级教育的城市之一。为适应外交和练兵需要,光绪十三年(1887年)吉林先后创立了中俄书院和十旗武备学堂,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育,比1898年和1911年建校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还早。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吉林设立了吉林巡警学堂。这些清期学堂、书院与现北华大学是否有联系,搞清这一段历史意义重大。
四、修建敦化渤海文化博物馆
公元696年,唐武则天统治后期,靺鞨部大祚荣父子率众参加了为反抗朝廷和地方官吏残酷压迫爆发的契丹少数民族起义,拥兵割据。698年始称震国,713年被唐朝封为渤海郡王,762年又晋封其为渤海王国,第一个王都忽汗城设在现我省敦化市敖东。至926年被契丹(辽)攻灭,渤海历时15代王,存在229年,设5京、15府、62州、138县,人口300余万。元代以后,因渤海人与东北各民族融为一体遗裔消逝了。我省有多处渤海遗迹,长白县高13米青砖结构的“灵光塔”,比建于1420年的北京天坛和建于1174年的意大利比萨斜塔都要早。渤海人骁勇善战,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三人渤海当一虎”,“显州(敦化)绸驰名东北,卢城(安图明月镇)稻各境驰名”。东北三省都有渤海遗迹,在敦化修建渤海文化博物馆有地利优势。
五、建设中俄边界博物馆
明末清初,沙俄势力开始向我黑龙江流域扩展,清廷深感不安。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玄烨巡视吉林乌拉后,对沙俄侵略行为表示极大愤怒,决定掌握制水权,以水师控制黑龙江及其支流。清军于1685年和1686年两攻雅克萨城,大败俄军。同时,清政府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努力,1689年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额尔古额河等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线。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划归给沙俄。1880年,鉴于吉林边防十分薄弱,光绪派吴大鞧督办吉林防务。1886年吴大鞧又受命勘界大臣与沙俄查勘边界,南移土字牌、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出海权,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等,在中俄边界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还没有中俄边界博物馆,我省有许多旧界碑、旧记号、龙虎石刻等历史遗存,在珲春建设中俄边界博物馆有文化和旅游双重意义。
六、创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式
一是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尽可能原址、原貌再现历史。二是招商引资,市场运作。改政府包办为走市场化开发的新路子。一些民俗传统项目等也可个人开发。三是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吉林有说不完的历史文化,高句丽古迹除集安外,吉林、柳河、通化、辉南等还有大量遗存,历史上夫余国曾相当辉煌,开发潜力也很大。
(省外办秘书处处长 王 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