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土地制度完善与否,土地流转机制是否适应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都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土地的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当时农村土地改革的一项创举。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许多大宗农产品缺乏竞争力,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难以体现规模效益。
从吉林省目前实际情况看,农民通过采取转包、入股、租赁等形式进行的农村土地流转,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转出自己承包土地,使之安心从事其它二、三产业以及外出打工,提高了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土地流转的操作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不够健全、土地流转中政府定位不当等问题。搞活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加快并完善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贯彻力度。确保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是实现流转的基础和前提。各部门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实质宣传贯彻到每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和每一个农民,要使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充分认识到,实现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是党中央的一项基本国策,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并不改变土地家庭承包关系。要向农民宣传加速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对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坚持原则、规范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机制。规范流转程序,加强合同管理。统一编制“三书”,即土地经营权流转申请书、土地经营权流转委托书和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书。在流转合同中,要将土地流转的主体、对象、范围、原则、形式、程序和监督管理都作系统明确规定。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要求签订合同,进行合同的登记、鉴证,并做好档案台账管理工作。土地承包价格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实行公开招投标,协议承包的,要保证价格的合理性。
(三)大力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城乡二、三产业的发展,进入市场的土地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市场化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而完善中介服务组织是实行农村土地市场化的关键。中介服务组织在农村土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起媒介和桥梁作用。乡镇可以依托农经站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围绕土地流转的管理及中介,认真履行好以下职责:一是加强土地流转的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动态,收集发布土地供求信息;二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指导办理土地流转手续,协调处理流转各方关系,对已经形成稳定流转关系的要督促流转双方订立流转合同;三是建立并管理好土地流转档;四是及时调处土地流转纠纷,依法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建立切实可行的土地向大户集中流转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机制,工商企业等投资开发农业,应首先招用原土地承包者务工,发展订单式农业,以公司带动农户,而不是公司替代农户。避免工商企业或非农人员随意性、大面积、长时间的租赁农户承包地,搞粗放经营或变相商住,造成土地兼并,使农民成为新的雇农或沦为无业人员。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前提和关键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如果农村劳动力没有转移而片面地强调土地的规模经营,会使相当多的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陷入困境,容易引发农村的社会动荡。因此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上。只有人“动”了,“动地”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要采取技能培训、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引导服务等多种措施输出农村劳动力,放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鼓励有能力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建议对于全家自愿放弃所有承包地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可以就地全家农转非。愿意落户小城镇的在子女入学、工商营业登记、建购房等方面应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为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建立供应基础。
(六)培育土地经营权流转主体,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和组织化程度。
1、积极培育农业规模经营大户。制订大规模培训新型产业农民的规划,建办专门培训农民的学校,实行经费补助。培训一批新型的产业农民,使之成为规模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头羊。
2、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加强市场竞争主体的培植,大力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各类加工龙头和农民专业协会组织,切实解决小农经济组织方式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全面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一是继续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农业龙头企业和星级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二是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档次与规模。三是拓宽融资渠道,着力解决资金瓶颈制约。金融部门要实行特事特办的原则,加大信贷额度,特别是解决生产季节的短期贷款难问题。
3、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一是鼓励多主体创办。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鼓励基层农技推广站和供销社领办专业合作组织,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二是引导多形式发展。既发展在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组建的松散型的专业协会,更鼓励发展经济利益紧密联结的专业合作社;既发展生产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组织,更鼓励发展产销结合型和产加销一体型的专业合作组织。要围绕主导产品培育一批示范性的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建立示范章程,有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合理的分配方法,享受特别优惠的政策。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专业合作组织销售、收购农产品,以及经其分级、整理、加工、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的农产品或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第三产业的,实行税收优惠。允许专业合作社以自有资产作抵押或社员联保形式办理贷款手续。专业合作组织因生产经营需要建设经营性用房、农产品投售场所,涉及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留县部分,征收后由财政按一定额度予以补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