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所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中央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从1995年即“九五”计划时就正式提出,到现在已有15年时间。“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三个“新”:新的高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整个“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线;新的广度——转变发展方式统揽包括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民生的改善等方方面面;新的深度——发展方式转变有明确的方向、明确的路径、明确的措施,且更深入、更系统、更完善。这三个“新”,着力点就是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下大气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我省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可持续,发展始终是解决吉林一切问题的关键。所以,对于处于刚刚起步、快速发展阶段的我省来讲,增强发展活力、夯实发展基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具有更强的适用性、针对性、指导性和紧迫性。
一是在外部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省仍然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势头,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从我省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出发,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者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着眼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赢得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竞争的主动权,提升区域竞争力,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是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来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正确定位我省发展阶段的特点
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任务。在不同的发展地区,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在相似的发展阶段上,发展特征可能不尽相同,政策和制度的因素对这些偏差影响更大。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为一个高增长周期,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常规发展轨道,从全国总体看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向后工业化发展的势头。出口增速继续放缓,投资继续高位运行,消费较快增长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缓步提高。中央根据我国的阶段性特点,适时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而我省在改革开放30年中,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许多指标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省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滞后、跨越式发展刚刚起步成为一个明显特征,也就是初步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走发达省市十年甚至十几年前走过的路。所以,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和把握这个阶段性特点,既把发展战略规划涵盖在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又不简单分解国家发展战略规划,走吉林发展方式转变之路,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吉林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力推行,特别是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我省经济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全省生产总值从2006-2009年分别增长12.2%、14.5%、12.8%、13.6%,4年年均增长13.27%,且2009年我省经济总量在2008年已跻身“万亿元俱乐部”的基础上又抢占全国十强,增速跃居全国第五。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006年增长10.5%,2007年比2000年增长109%,翻了一番,2008年增长12.5%,2009年增长13.1%,即将突破3000美元关口。财政收入增长更是快马加鞭。全省财政总收入2006-2009年分别增长19.3%、25.2%、16.5%、14.5%,四年年均增速高达18.87%,财政实力大大增强。居民“荷包”也水涨船高。2006-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8.6%、7.6%,11.2%、8.3%,6.3%、8.0%,9.5%、9.3%。
在看到经济亮点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省各项核心经济社会指标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变动趋势,实现了连续、快速、超预期的增长,但各项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却并没有明显上升,部分指标在全国的位次还在下滑。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仍然是我省最大的实际,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仍然是我省最大的问题。
一是从发展水平看,总量位次靠后。2009年我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比重为2.1%,总规模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2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2.4%,居全国第16位;海关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5%,居全国第19位;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1.5%,居全国第24位。可以看出,在全国各省(市、区)经济普遍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我省总体上并不占优。
二是从发展动力看,仍以要素驱动为主。吉林经济总体上仍沿用传统的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投资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近年来,吉林省的投资明显不足,2009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为3.1%,不但低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而且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高投入、高消耗、低技术、低效率为主要特征国际竞争力较弱,抗御风险的能力不强。这种发展模式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一再被强化,形成了比较强的“路径依赖”,而在经济周期的调整阶段,这种路径已很难维持。尤其是当前投资支撑的因素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投资增速虽然保持高位增长,但项目建设过度依赖国家政策支持和金融信贷,社会投资以及长效投资的机制还没有及时跟。
三是从发展结构看,三次产业的构成不合理。2009年,全省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4.3:47.7:38.0变化为13.6:48.5:37.9,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8.1%、50.1%、41.8%转变为2.7%、59.4%、37.9%,第三产业贡献率下降3.9个百分点。这种结构变化一方面说明我省工业经济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但也反映出我省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的现实,第三产业比重小,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缓,抗风险能力还较差。
四是从发展效果看,人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我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偏低,可以说是在全国是落后的。200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6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169元,差距比2008年又拉大了217元。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直接导致我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不高。200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91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1元。可以说,一直呈现经济不发达、城乡收入低、消费拉动小的恶性循环。
五是从发展潜力看,科技竞争能力不强。长期以来,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在低位徘徊,技术市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微小。2009年全省国内专利申请量5934件,授权量3274件,分别增长7.2%和10.1%。省级科技成果510项,增长23.5%。发明创造成果的显著提升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2009年全省技术市场成交额为19.80亿元,仅比上年增加0.2亿元。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更是降低到0.27%,比上年回落0.04个百分点。说明我省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缺乏联系,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不明显,在未来经济竞争中不具备优势。
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构成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初始条件的差异使得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等同划一。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虽然吉林省受到冲击相对滞后,回暖相对较早,比全国提前显现诸多的积极变化和企稳向好的迹象,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短期问题与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首先要坚持发展优先,在发展中调整发展方式,坚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势头。否则,稍有松懈,我们不仅会被发达省份越拉越远,甚至会在短时间内被经济规模相近的省份拉开差距。
三、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准确认识我省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在发展中积累,在调整中发展,乃是当前我省的首选战略。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全面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内需外需结构,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更加注重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社会事业。实际工作中,应正确处理四个关系,防止四种倾向。
一是正确处理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防止思想松懈倾向。
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没有发展的积累,就没有调整发展方式的动能。当前我省不能放松加快发展的步伐,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心无旁骛地、专心致志地、殚精竭虑地去筹发展之策、谋发展之计、践发展之行、干发展之事,按照近年来我省发展的好势头,再持续快速发展三五年。总量的扩大会才能引起结构的变化,结构的优化会带动总量的增加。扩大总量必须以优化结构为基础,优化结构必须以扩大总量为目标,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切实做到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统一,实现当期增长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举措与促进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相结合,在继续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着力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大的功夫,使经济发展更具稳定性、更有竞争力。
对于我省来讲,经济发展必须保持较快的速度,没有速度也就没有发展,但也不能单纯追求速度,要寻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我们尤其要防止“松口气”的思想,坚持以增量促进存量的优化,以存量带动增量的进入,在结构调整中促进总量的扩张,逐步构建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防止等靠要的倾向。
发展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积累财富才能为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富民,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民生是第一目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坚持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在确保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结构、加快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努力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成果,使推动发展成为永恒的主题,使改善民生成为工作常态,使发展的过程成为民生状况持续改善的过程。要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通过办好民生实事进一步扩大内需,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得到实惠、不断提高幸福指数。
改善民生不简单等同于涨工资、增福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防止等靠要的思想,既要眼睛向上,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又要眼睛向下,靠发展、靠调整支出结构,更要眼睛向内,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同时,量财施政、量力而行、倾力而为,切不能一轰而上盲目攀比,等政策、靠财政、要资金。要统筹政策措施,实现各方面利益兼顾;要统筹资源要素,集中力量办大事;要统筹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坚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把居民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全民创业、重商富民,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持久的拉动力量,进而实现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
三是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防止转弯过急的倾向。
为实现既保持短期经济较快增长、又使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必须审时度势、科学判断,充分利用经济调整期带来的转型契机,把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作为动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回升的好形势,着力夯实支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稳固基础,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整体竞争优势,形成以内需拉动为主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集约内涵发展为特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发展新引擎,促进我省经济进入新一轮良性循环。
我省经济发展刚走上快车道,正在缩小与发达省市的差距,但经济总量小、欠发达仍是困扰我省的最大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是一种机制体制上的创新。大船(南方发达省市)好调头,船小(我省)调头难或“易掉队”。近年来,我省在经济发展中探索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既要创新发展方式,但不能盲目否定初见成效的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县域突破等既定战略,更不能转弯太急。这样,不仅落实不好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还可能走偏;不仅工作开展不好,老百姓也得不了实惠。我们要保持政策、规划连续性,正确处理好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关系,既保持短期经济较快增长,又使经济长远健康发展;既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又要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既要贯彻落实好“十二五”规划,又要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等已定规划的落实;既要制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又要抓紧、抓细、抓实民生基本问题和民生发展问题。
四是转变发展方式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关系,防止有政策不落实的倾向。
政府管理创新是应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所进行的调试性改革,它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也给政府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落实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各地、各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入手,转变政府职能,通过政府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职能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宏伟蓝图千般好,目标实现靠落实。各级政府要做抓落实促发展的表率,同心同德谋发展 一心一意抓落实。尤其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切实提高执行决策的内在动力;敢于碰硬,切实提高攻坚克难的实际能力;敢于创新,切实提升政府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要抓紧清理不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规定,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作者单位:吉林政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