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亚洲华人官网办公室综合整理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作为一项有效管理工具和管理制度,日益发展成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传统的行政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人们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私营部门中涌现的绩效管理方法和技术,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兴趣,为了应对财政危机、信任危机,谋求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英、美、新西兰、荷兰等国纷纷掀起“新公共管理运动”,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引入公共部门中,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的绩效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应运而生。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概念
绩效(performance)在英文中的原意是指一种行为,指“履行”、“执行”、“表现”、“完成”等,也可引申为一种效果,指“作为”、“成就”、“成果”、“业绩”等。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绩效就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是兼顾过程与结果导向,以行为、过程和成果为目标的综合体系,其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方面。
当前通常要对绩效进行评估和管理,而成功的绩效评估不仅取决于评估本身,而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与绩效评估相关联的整个绩效管理过程。在工商管理中,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组织和个人作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一般而言,绩效管理的主要活动包括绩效评估、绩效测量、绩效监测等三项不同的功能性活动。由于公共部门拥有必须面向民众以及必须遵守相关法规这两项特殊性质,因此,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不可能完全移植企业经验。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组织系统整合组织资源达成其目标的行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区别于其他方面纯粹管理之处在于在强调系统的整合,包括了全方位控制、检测、评估组织所有方面的绩效。随着时代的发展,绩效管理日益成为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策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公共部门追求的目标与焦点逐渐转向了效益和“公众满意”上,质量被提到了重要地位,在公共管理部门的实践中,“效率优位”被“质量优位”所取代,因此,公共部门的评估侧重点也随之变为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在各国被普遍接受,其过程也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指标的确立和分析方法的选择上,逐步呈现由定性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采取科学的数学分析方法等趋势。简单而言,公共部门绩效可从效率、公平与民主三个层面来评估。
然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全新的管理模式,应以实现公共部门管理的“4E”为目标,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与公平(equity )。并在目标的设定上符合“SMART”原则,即 “S”代表“Specific”,要求绩效目标应该具体明确,不是模棱两可的、抽象的;“M”代表“Measurable”,要求绩效目标最终是可衡量的、可评估的,能够形成数量指标或行为强度指标,而不是笼统的、主观的描述;“A”代表“Achievable”要求绩效目标是能够实现的、而不是过高或过低,或者不切实际的;“R”代表“Result- oriented”,要求绩效目标是结果导向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或假设的;“T” 代表“Timeliness”要求绩效目标具有时限性,而不是仅仅存在模糊的时间概念或根本不考虑完成期限。[1]整个过程包括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估绩效和反馈绩效四个环节。在整体规划做到:确定决策者的需要;明确项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制定被评估项目的有效目标;制定全面的绩效考核方法。并采取绩效奖励、精神补偿、奖金、增益分析、共享节余、绩效工资、绩效合同与协议、效率红利、绩效预算等手段实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各项内容。[2]
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界定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内容的多层次性。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第一层次的内容为政府绩效的评估,第二层次的内容为政府绩效的使用。
第二,方法的有效性。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采取的一般方法有计划— 规划— 预算、竞标、零基预算、绩效预算、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选择退出和特许制度、代金券和补偿计划等。
第三,过程的循环性。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一个永远不停止的过程,必须不断进行绩效计划、监控、评估、反馈四个过程,并实现这些过程的良性循环。
第四,目的的明确性。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改进公共部门绩效。公共部门绩效既包括公共组织行为的程序、过程、产出、,又包括公共部门行为的效果和结果。
二、开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
公共组织是整个社会管理的中枢系统、协调系统和控制系统,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均与公共组织的运转效率紧密相关,因此,建立一套理性、精干、高效的公共组织体系被视为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绩效管理,公共部门不仅可以改进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监督机制、责任机制,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改善公共形象。对公共部门进行绩效管理,不仅可以引起公共部门高层领导的持续关注和重视,转变绩效管理理念,改变一些机构和人员过去对绩效管理所持的消极态度;而且有利于激起一般民众对绩效管理的乐观预期,调动他们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对公共部门进行绩效管理具有如下意义:
(一)有助于转换公共管理的理念
就当前公共管理的整体价值理念而言,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服务行政观念还远未形成。过去的公共管理,在理念上过分强调其政治统治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其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服务作用;过分强调管治功能,忽视社会和社会公众对公共行为主体及其行为的制约和监督,忽视了公共责任机制的建设与发展;过分强调主体与社会公众之间关系的非对等性,忽视社会公众对公共活动的参与以及社会公众需求对公共行为的导向性作用;随之而来便是忽视了行政权的制约性、行政活动领域的有限性以及行政行为的依法性。表现出整个“公共管理”与整个社会的分离,体现出日益凌驾于人民大众和社会之上的明显特征。
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可以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评体系,有助于我们转换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树立服务行政的观念,促使公共机构服务观念的增强,加强政治责任性与科层责任性的衔接,强调对社会公众负责、对结果负责,辅以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将宏观政策的原则要求变成可以量化的目标体系,落实转化为各地各部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行动,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形成正确的决策导向和工作导向,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活力,改善管理。为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提供有力的支撑,形成强有力的目标导向,改变公共机构中执行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促使传统的行政文化悄然发生着变化,促使管治行政模式发展转变为服务行政模式,改善和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有助于改善公共部门的形象
公共部门围绕其使命进行绩效管理,采用目标管理等手段,调查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满意程度,引导公共行政向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效益、管理能力、更好承担公共责任、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等方向上发展,重视为公民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重视公共服务的创新与质量,重视推动社会进步所作的努力,这有助于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形成公共机构与公民、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提高公共部门的信誉。在这一过程中,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实质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特点是公共部门借助评估过程的透明和信息的公开,向公众展示工作效果的机会,以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突破了以往许多公共机构的服务由于处于垄断地位,无法同其他地方或部门比较的障碍,将评估和公布绩效状况作为公众“体验服务”的一种方式,在公民不能体验有些公共服务的情况下(如消防、警察等纯公共物品)时,视展示绩效状况对相应机构进行评价,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政府的工作。
另外,绩效的定期公布也使公众不再盲目评价政府,而有了科学的评价依据,可以引导公众对公共部门做出准确评价,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提升公共部门形象,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的关系,推动公众对公共部门的监督与信任树立了政府良好的形象。因此,绩效管理是将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的管理理念凸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与维护现有的基本社会秩序,建立和发展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信任,缓和社会危机,实现公共部门号召力的增强,改善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三) 有助于公共部门内部绩效的提高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对其管理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和效果等进行等级评定的过程和活动,并以此作为衡量其工作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要减少政府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它是一种以财政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非常重视对施政结果的核定,这对公共部门内部绩效意识的培养和增强,对公共部门奉行全过程改善绩效的理念无疑意义重大、裨益良多。其中,市场机制是其核心特征,其运作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省钱”,而是依据绩效预算,以按财政效率为原则,实现效率与支出相匹配的财政资金有效供给,实现“该花的钱坚决满足”,而无效率的支出一分不给,从而保证公共财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在这一过程中,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通过提供各个公共服务机构绩效方面的信息,一方面,引导公众“货比三家”,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对公共机构形成压力,迫使他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使公共机构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绩效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横向与纵向比较有助于形成一种竞争气氛,将绩效的努力贯穿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凸现在行政过程,组织内部形成浓厚的成本意识,绩效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提升部门内部管理能力,实现公共资金的合理利用,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四)有助于促进公共管理方式的改革
从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的改革实践来看,绩效管理已成为公共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绩效管理不仅可以作为公共管理的诱因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动力;也可以帮助诊断公共部门管理中的问题,是公共组织适时调整发展策略、人员物质分配,确保组织使命和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因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存在,迫使公共机构在运作和管理中改变以往的行政方式,添加成本一效益的考虑,向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方式转变,以便利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行动准则。绩效管理从管理了理念上,改变了过去运动式的管理方式,将政府有效管理转变为持续管理,不仅促进了职能转变、科学界定公共机构角色,还促进原有管理方式发生根本的变革。
改革现有公共管理方式,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公共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行政透明度是公共管理改革的一致目标。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绩效为目标,以社会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在评估内容和评估指标设计上,不仅要考虑政府现有职能,又要以市场化进程为导向,着力取消阻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一些部门权力,使公共部门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在评估内容上,必然要对原有公共机构的职能进行重新审视,对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职能进行转变和调整,直指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共机构的管理,并通过考核与评价,促使公共部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从传统的低效的粗放式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到以绩效为导向的公共管理模式,有利于深化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从长远来讲,由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的存在,久而久之将会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一种注重业绩的文化,极大地促进绩效管理方法及措施的运用,推动公共管理方法与技能的改进和发展,使得倾听顾客声音、社会服务承诺、项目评估、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等公共管理方法不断出现,为公共管理开拓新视野。
三、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一般性标准
从理论上界定,一般性标准是指导具体的操作指标体系设计和绩效评估实践的原则性指南,是整个绩效评估设计的基石。由于不同时期所对应的公共行政价值选择存在差异,因此不同阶段的绩效评估设计迥然有异。也就是说,在不同公共行政模式下,绩效管理的标准是不同的,从而导致绩效管理的一般性标准设计也存在差异。绩效管理一般性标准的变动,往往导致其公共管理模式的重大改变。建构绩效管理的一般性标准,通常是与公共管理的输入、过程、输出、结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设定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一般性标准时,必须打破私人部门绩效评估框定的“3E”标准[3]的窠臼,根据公共部门管理和服务的本质设定反映和维护公共部门公共性的标准;并通过确立服务评估标准,确保绩效评估标准体系的科学与完善,彰显公共部门的本质属性。
(一)公平标准
一个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首先应是公平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公平标准是指公共部门是否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平地分配或者提供给社会不同的受众,在这过程中,采取公开与开放的原则,保证绩效管理的相关群体与个人拥有沟通交涉渠道。实现公平标准,可以破除绩效管理的神秘面纱,避免因缺乏沟通而引起的对管理的抵触情绪,借此取得民众认同,从而推进绩效管理。换言之,评估标准首先必须是正确的,保证社会不同的团体或个人能公平、平等地享受公共部门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从制度上保证社会弱势群体享受特别的照顾甚至更多的公共利益。
(二)发展标准
变化是永恒的,彼得·杜拉克认为:“管理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为今天企业的未来做好准备,这一点正是衡量管理效益,或者对其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对于企业来说是这样的,对于公共管理来说也是这样的。谁能为未来提前做好准备,谁就抢占了成功的先机。促进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是公共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能。公共部门在做出任何决定时,都应该考虑到可行性,把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结果都尽可能的考虑到。这样,当有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政府才能够采取紧急预案,不至于被动,使损失降到最低点。因此,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必须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考虑,根据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适时调整评估的内容,将当前和长远状况结合起来考虑,突出评估的预见性与前瞻性。
(三)质量标准
让公民满意理应是公共部门及其人员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绩效管理所应坚持的质量标准,将质量确定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核心尺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要测量公共部门的效率、效益以及公民对公共部门的满意度,目的是通过绩效管理,找出差距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明确公共部门是否己经达到预期成果。公共部门生产的公共产品和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服务态度)是否让公民满意,不仅是公共部门所应追求的目标,同时也蕴含着公共部门践行以公民为本的理念的主要体现,这要求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应各有所侧重,根据层级的不同调整评估内容,坚持绩效管理的针对性,运用不同的指标权重对各种活动和项目进行测量,最大程度地追求公民满意。
(四)透明性标准
透明性标准就是衡量公共部门在实施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是否将应该公开的信息都毫无保留地予以公开,这要求公共部门的主管人员要亲自指导和监督,使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更有效,从而保证绩效评估按照既定的程序顺利进行,以及保证评估目标得以实现,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实施过程控制,进行同步的、适时的控制。有效的过程控制,有助于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纠正偏差,降低损失,保证评估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公民知情权与监督权等权利意识的觉醒,打造透明公共部门、尤其是透明政府已成为世界潮流。因此,将公共部门的透明度作为测评其绩效的标准之一,无疑有利于敦促公共部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政务公开,从而使公民切实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逐渐消除过去盛行而现今仍然存在的“暗箱操作”现象,减少乃至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五)责任性标准
公共部门是否体现责任性,最有发言权和评价权的只能是人民,公共部门施政之行为和效果是否得到最大多数人民的认可和赞同,是否较好地履行相应责任,通过对公共组织绩效的认可和赞同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非常直接地将公共机构施政行为规范在良好的施政宗旨范围之内,同时也可以非常客观地对政府责任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责任型公共管理模式是现代民主宪政的直接产物,也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责任型公共管理模式下,敢于负责乃至善于负责,成为公共部门的应有之义。因此,责任性标准应是新时期绩效评估必须坚持的重要标准之一。责任性标准是指公共部门及其人员是否就其担当的公共职责或公共事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问责;每一项职责或公务失误,是否有明确的公共组织或人员为之负责,是否由责任主体向人民做出交代,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相应处理或制裁;任何公共部门及其人员一旦失职、渎职,是否主动勇敢地承担所应担负的责任。
(六)回应性标准
绩效管理是一项不断收集评估对象信息的能动活动,从而为提高绩效提供了重要的、现成的信息来源,有效地支持了对计划的监测和控制。回应性是指公共部门及其人员是否对公民的需求、偏好与期望采取了行动,以及行动目标的实现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公民的要求。绩效管理的结果要及时回应,缺少回应的绩效管理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根据前期绩效状况,为公共部门下一阶段计划的制定提供逻辑起点和必要条件,好的方面坚持下来,发扬光大,不足之处,加以修正和弥补,争取更好的改进,并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调整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内容,做到评估内容与时俱进,建构起回应系统,对绩效形成的过程进行引导,确保对绩效的最终结果进行控制。
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
衡量公共部门绩效的尺度,是绩效评估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果绩效评估制度缺少相关指标体系的支持,就等于失去了衡量的基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指标直接反应和概括管理绩效的水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反映公共管理状态、监测公共管理过程、预测和计划公共管理发展、评价公共管理绩效等功能,不仅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一项基础过程,同时也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难点和焦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标准应进一步凸显公共部门的本质特性、张扬公共部门的公共精神,这就要求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评估标准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同的机构或部门,不同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应设立和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
与私营机构绩效指标体系相比,由于公共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核心目标必须是公平分配公共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部门绩效指标设计的重点就必须以测量分配公共利益的结果性指标为导向,注重公共利益分配的时效性和平等性,同时也决定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在指标的选择的差异性。
因此,我们在设定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时,应涵盖公共管理的关键领域,注重公共部门的一些本质特征,体现出公共服务职能,并结合公共管理的长远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方针和资源配置方案,使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成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范畴,并引入责任、公正、企业家精神等理念,对服务质量、社会效果、顾客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测量,推动顾客导向、结果为本的政府改革;在此基础上,授权各机构或部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具有逻辑结构关系的绩效指标体系,切实遵循以下普遍性原则,即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相结合;肯定性指标与否定性指标相结合;技术性指标与民主性指标相结合;支出指标与回报指标相结合;工作指标与业绩指标相结合;行政成本指标与业务成本指标相结合;个体指标与团体指标相结合;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4]
除此之外,还必须突破以往指标设定原则性和抽象性较强、而操作性和具体性不够的弊端,直接为绩效评估实践提供原则指南,为促使绩效管理的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绩效评估结果作出努力。具体而言,必须做到:
(一) 突出服务与公平的价值取向
指标设定不应只追求单纯的数字任务,应与当地实际条件和民众需求结合起来节,促进许多工作的最终落实。并在服务性理念下,公共组织必须以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威形象,设定绩效指标、并以当地实际为立足点,实实在在地促进了本地区的综合发展,真正、真实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具备明确的导向性与可评价性
公共部门绩效指标设定应具有明确导向性与可评价性,必须抓住绩效的效率、效益维度的实质,逻辑清晰合理,相互配合,达到 “绩效评估是一个适合用于评价公共部门活动,增强为进展和结果负责的一切有系统的努力的术语”[5]的要求。并突出绩效指标体系中的重点,并以此公共部门行为的发展方向。
(三)体现整体性与协调性
作为某一区域内法定权威组织,公共组织必须要在宏观上引导公众在系统框架内运行,必须承担指导社会和人民生活沿着全面和可持续性轨道发展的责任。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在制定各项指标时,应综合反映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与协调性,而不能只侧重某一方面。政府公共部门绩效指标要注重系统性和有机性,避免指标间的庞杂与相互矛盾。
(四) 侧重定量分析及评估技术的应用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应尽量量化,减少定性指标比例,体现出相应的层次和等级。同时侧重于定量分析,使用诸如项目评估分级工具(PART)、标杆、应用效率指标等工具,对政府的经济、效率、效益进行衡量测评。
(五)突出公共机构与民众的互动
突出公民参与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公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的选择上,应以“公众满意不满意,公众答应不答应,公众赞成不赞成”为最高准则,强调公共机构与民众的互动,折射出公共组织服务和顾客至上的管理理念,形成以公众为中心,以公众需要为导向,树立公众取向的绩效关。
五、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的相关配套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强调以结果为导向,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公共机构与公众之间关系,直接为公共机构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服务,逐渐成为推行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在各国开展起来。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的相关配套,将绩效管理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借以保证绩效管理活动的持续化、常态化和规范化。
(一)构建绩效管理的组织平台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能否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一个旨在保证评估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的绩效组织平台。因此,必须建立各方面专家组成的绩效评估机构,专门从事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实行相应的垂直管理和领导,承担拟订评估方案、制定评估计划、指导评估工作等职责,使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更符合客观、公正、准确的本质要求,使其在公共绩效管理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绩效管理拥有正式的组织保障,可以发挥其组织者的作用,制定全局设计和战略规划,明确相应的工作目标和对象,围绕这些目标和对象实施相应的工作措施,提供可衡量的检验部门工作的绩效标准,改变以往一盘散沙式的自发性评估。这个组织平台可以是由公共机构本身内部来承担,也可以由政府、政党组织、权力机关、专业评估组织(包括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公众、被服务的行政相对人等多方评估主体组成,甚至可以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估的形式,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尝试建立多重评估体制,借以保障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结果的有效、真实、可靠。
(二)建立完善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过程是一个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输出、反馈的过程,所需要的信息量大,涉及部门多,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因此,全面占有评估信息是对任何组织实施绩效评估的现实基础,而以完备、真实的评估资料为基石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加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完备、有效的公共部门活动状况和公众意愿的信息公开和反馈机制,是实施准确、科学、高效评估的必然要求。当前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机构固有的垄断性、封闭性和神秘性使其信息不易流畅,使公民与公共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致难以保证绩效评估所依据的信息保持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全面性,故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完备评估资料和数据,为开展绩效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方面,要求公共机构应组织专门力量,收集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和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归纳、整理和加工,根据社会发展目标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政策,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相关指数、指标和标准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时予以调整、充实,为评估工作收集与查询有关材料提供方便,并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有效的评估信息传递网络,增强公共项目的持续能力,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绩效管理的指引、导向作用。为整个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运行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信息制度环境。
另一方面加强公共部门组织结构的调整,减少管理层次,拓宽管理幅度,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缩短各部门、组织信息沟通的链条,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将各项公共项目的实施结果、实施过程的监测数据、已开展的评估工作的资料、有关各地方和各部门乃至全国性的统计指标和数据等,汇集形成全国性的绩效评估数据库,实现评估信息系统网络化,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信息系统的创建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
(三)注重绩效结果的使用
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始终与结果使用相联系,没有奖惩的绩效结果是毫无意义的。在关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评价中,既要算“过程账”,也要算“结果账”。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说,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要形成持续性与权威性,必须注重绩效结果的使用,在机关管理过程中强调评估过程及绩效结果使用的公开化,要注意评估过程允许公众传媒的介入,使评估的过程和结果接受公众的审视和评判,充分地调动起公众参与监督评估的积极性,发挥绩效评估促使公共管理落实到“公民本位”的应有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公共部门改进工作评判依据的合理性,使公众在监督官员奖惩升降、评判机构绩效等方面拥有客观的标准,避免绩效管理沦为新的权力“寻租”工具,也保证绩效管理的真实可靠,剔除和避免评估中的数字游戏和“泡沫”政绩。
另外,注重绩效结果的使用,还必须注意发挥评估过程和结果的交互性,注重评估者与评估对象之间的相互交流,保持相互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搭建运转协调、有效互动的工作平台,及时反馈评估过程和结果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发挥绩效评估的启动问题导向机制和启动答案导向机制作用,促使形成评估主体与客体都满意的努力方向及前进动力,促使评估主体和客体运用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得到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确定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活动的制度保障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技术含量很高的研究活动,确定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制度保障是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条件。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评估过程的具体部署和实施,还是评估结果的有效落实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绩效管理走上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建立、健全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保障,使评估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借以避免绩效管理的随意性,评价周期不稳定,以及自发或半自发等不规范状况。这就意味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必须成为法定要求,授权公共机构使用,且作为法定义务向公众通报各自的绩效状况。做到这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本身、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的制度化,应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尽快制定《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准则》、《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办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法选择及工作程序》、《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标准选择及指标设置原则》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结果应用》一系列统一连贯的制度规范,明确整个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规则、程序、组织方式和结果应用等,使绩效评估渐次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要结合公共部门运行的特点,在各主要环节加强制度约束,形成制度合力。最后,加强绩效评估申诉制度建设,申诉是一种纠正或防止不当或错误行为的特定监督形式,其重要作用是促进公平、公正。使其对评估主体形成一股强大压力,形成客观、公正评估结果,从而促进绩效管理工作的持续优化。
[1]素勇超:《政府绩效评价研究体系述评》,载《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9期,第181-182页。
[2]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3]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
[4]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初探》,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4.02,1。
[5] Sheldon Silver and Marty Lust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Serie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Budgeting, July 1995.
365体育亚洲华人官网办公室综合整理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作为一项有效管理工具和管理制度,日益发展成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传统的行政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人们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私营部门中涌现的绩效管理方法和技术,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兴趣,为了应对财政危机、信任危机,谋求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英、美、新西兰、荷兰等国纷纷掀起“新公共管理运动”,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引入公共部门中,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的绩效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应运而生。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概念
绩效(performance)在英文中的原意是指一种行为,指“履行”、“执行”、“表现”、“完成”等,也可引申为一种效果,指“作为”、“成就”、“成果”、“业绩”等。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绩效就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是兼顾过程与结果导向,以行为、过程和成果为目标的综合体系,其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方面。
当前通常要对绩效进行评估和管理,而成功的绩效评估不仅取决于评估本身,而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与绩效评估相关联的整个绩效管理过程。在工商管理中,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组织和个人作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一般而言,绩效管理的主要活动包括绩效评估、绩效测量、绩效监测等三项不同的功能性活动。由于公共部门拥有必须面向民众以及必须遵守相关法规这两项特殊性质,因此,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不可能完全移植企业经验。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组织系统整合组织资源达成其目标的行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区别于其他方面纯粹管理之处在于在强调系统的整合,包括了全方位控制、检测、评估组织所有方面的绩效。随着时代的发展,绩效管理日益成为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策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公共部门追求的目标与焦点逐渐转向了效益和“公众满意”上,质量被提到了重要地位,在公共管理部门的实践中,“效率优位”被“质量优位”所取代,因此,公共部门的评估侧重点也随之变为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在各国被普遍接受,其过程也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指标的确立和分析方法的选择上,逐步呈现由定性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采取科学的数学分析方法等趋势。简单而言,公共部门绩效可从效率、公平与民主三个层面来评估。
然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全新的管理模式,应以实现公共部门管理的“4E”为目标,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与公平(equity )。并在目标的设定上符合“SMART”原则,即 “S”代表“Specific”,要求绩效目标应该具体明确,不是模棱两可的、抽象的;“M”代表“Measurable”,要求绩效目标最终是可衡量的、可评估的,能够形成数量指标或行为强度指标,而不是笼统的、主观的描述;“A”代表“Achievable”要求绩效目标是能够实现的、而不是过高或过低,或者不切实际的;“R”代表“Result- oriented”,要求绩效目标是结果导向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或假设的;“T” 代表“Timeliness”要求绩效目标具有时限性,而不是仅仅存在模糊的时间概念或根本不考虑完成期限。[1]整个过程包括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估绩效和反馈绩效四个环节。在整体规划做到:确定决策者的需要;明确项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制定被评估项目的有效目标;制定全面的绩效考核方法。并采取绩效奖励、精神补偿、奖金、增益分析、共享节余、绩效工资、绩效合同与协议、效率红利、绩效预算等手段实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各项内容。[2]
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界定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内容的多层次性。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第一层次的内容为政府绩效的评估,第二层次的内容为政府绩效的使用。
第二,方法的有效性。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采取的一般方法有计划— 规划— 预算、竞标、零基预算、绩效预算、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选择退出和特许制度、代金券和补偿计划等。
第三,过程的循环性。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一个永远不停止的过程,必须不断进行绩效计划、监控、评估、反馈四个过程,并实现这些过程的良性循环。
第四,目的的明确性。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改进公共部门绩效。公共部门绩效既包括公共组织行为的程序、过程、产出、,又包括公共部门行为的效果和结果。
二、开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
公共组织是整个社会管理的中枢系统、协调系统和控制系统,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均与公共组织的运转效率紧密相关,因此,建立一套理性、精干、高效的公共组织体系被视为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绩效管理,公共部门不仅可以改进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监督机制、责任机制,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改善公共形象。对公共部门进行绩效管理,不仅可以引起公共部门高层领导的持续关注和重视,转变绩效管理理念,改变一些机构和人员过去对绩效管理所持的消极态度;而且有利于激起一般民众对绩效管理的乐观预期,调动他们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对公共部门进行绩效管理具有如下意义:
(一)有助于转换公共管理的理念
就当前公共管理的整体价值理念而言,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服务行政观念还远未形成。过去的公共管理,在理念上过分强调其政治统治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其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服务作用;过分强调管治功能,忽视社会和社会公众对公共行为主体及其行为的制约和监督,忽视了公共责任机制的建设与发展;过分强调主体与社会公众之间关系的非对等性,忽视社会公众对公共活动的参与以及社会公众需求对公共行为的导向性作用;随之而来便是忽视了行政权的制约性、行政活动领域的有限性以及行政行为的依法性。表现出整个“公共管理”与整个社会的分离,体现出日益凌驾于人民大众和社会之上的明显特征。
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可以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评体系,有助于我们转换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树立服务行政的观念,促使公共机构服务观念的增强,加强政治责任性与科层责任性的衔接,强调对社会公众负责、对结果负责,辅以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将宏观政策的原则要求变成可以量化的目标体系,落实转化为各地各部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行动,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形成正确的决策导向和工作导向,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活力,改善管理。为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提供有力的支撑,形成强有力的目标导向,改变公共机构中执行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促使传统的行政文化悄然发生着变化,促使管治行政模式发展转变为服务行政模式,改善和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有助于改善公共部门的形象
公共部门围绕其使命进行绩效管理,采用目标管理等手段,调查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满意程度,引导公共行政向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效益、管理能力、更好承担公共责任、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等方向上发展,重视为公民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重视公共服务的创新与质量,重视推动社会进步所作的努力,这有助于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形成公共机构与公民、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提高公共部门的信誉。在这一过程中,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实质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特点是公共部门借助评估过程的透明和信息的公开,向公众展示工作效果的机会,以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突破了以往许多公共机构的服务由于处于垄断地位,无法同其他地方或部门比较的障碍,将评估和公布绩效状况作为公众“体验服务”的一种方式,在公民不能体验有些公共服务的情况下(如消防、警察等纯公共物品)时,视展示绩效状况对相应机构进行评价,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政府的工作。
另外,绩效的定期公布也使公众不再盲目评价政府,而有了科学的评价依据,可以引导公众对公共部门做出准确评价,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提升公共部门形象,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的关系,推动公众对公共部门的监督与信任树立了政府良好的形象。因此,绩效管理是将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的管理理念凸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与维护现有的基本社会秩序,建立和发展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信任,缓和社会危机,实现公共部门号召力的增强,改善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三) 有助于公共部门内部绩效的提高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对其管理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和效果等进行等级评定的过程和活动,并以此作为衡量其工作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要减少政府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它是一种以财政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非常重视对施政结果的核定,这对公共部门内部绩效意识的培养和增强,对公共部门奉行全过程改善绩效的理念无疑意义重大、裨益良多。其中,市场机制是其核心特征,其运作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省钱”,而是依据绩效预算,以按财政效率为原则,实现效率与支出相匹配的财政资金有效供给,实现“该花的钱坚决满足”,而无效率的支出一分不给,从而保证公共财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在这一过程中,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通过提供各个公共服务机构绩效方面的信息,一方面,引导公众“货比三家”,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对公共机构形成压力,迫使他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使公共机构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绩效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横向与纵向比较有助于形成一种竞争气氛,将绩效的努力贯穿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凸现在行政过程,组织内部形成浓厚的成本意识,绩效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提升部门内部管理能力,实现公共资金的合理利用,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四)有助于促进公共管理方式的改革
从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的改革实践来看,绩效管理已成为公共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绩效管理不仅可以作为公共管理的诱因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动力;也可以帮助诊断公共部门管理中的问题,是公共组织适时调整发展策略、人员物质分配,确保组织使命和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因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存在,迫使公共机构在运作和管理中改变以往的行政方式,添加成本一效益的考虑,向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方式转变,以便利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行动准则。绩效管理从管理了理念上,改变了过去运动式的管理方式,将政府有效管理转变为持续管理,不仅促进了职能转变、科学界定公共机构角色,还促进原有管理方式发生根本的变革。
改革现有公共管理方式,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公共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行政透明度是公共管理改革的一致目标。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绩效为目标,以社会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在评估内容和评估指标设计上,不仅要考虑政府现有职能,又要以市场化进程为导向,着力取消阻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一些部门权力,使公共部门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在评估内容上,必然要对原有公共机构的职能进行重新审视,对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职能进行转变和调整,直指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共机构的管理,并通过考核与评价,促使公共部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从传统的低效的粗放式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到以绩效为导向的公共管理模式,有利于深化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从长远来讲,由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的存在,久而久之将会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一种注重业绩的文化,极大地促进绩效管理方法及措施的运用,推动公共管理方法与技能的改进和发展,使得倾听顾客声音、社会服务承诺、项目评估、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等公共管理方法不断出现,为公共管理开拓新视野。
三、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一般性标准
从理论上界定,一般性标准是指导具体的操作指标体系设计和绩效评估实践的原则性指南,是整个绩效评估设计的基石。由于不同时期所对应的公共行政价值选择存在差异,因此不同阶段的绩效评估设计迥然有异。也就是说,在不同公共行政模式下,绩效管理的标准是不同的,从而导致绩效管理的一般性标准设计也存在差异。绩效管理一般性标准的变动,往往导致其公共管理模式的重大改变。建构绩效管理的一般性标准,通常是与公共管理的输入、过程、输出、结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设定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一般性标准时,必须打破私人部门绩效评估框定的“3E”标准[3]的窠臼,根据公共部门管理和服务的本质设定反映和维护公共部门公共性的标准;并通过确立服务评估标准,确保绩效评估标准体系的科学与完善,彰显公共部门的本质属性。
(一)公平标准
一个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首先应是公平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公平标准是指公共部门是否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平地分配或者提供给社会不同的受众,在这过程中,采取公开与开放的原则,保证绩效管理的相关群体与个人拥有沟通交涉渠道。实现公平标准,可以破除绩效管理的神秘面纱,避免因缺乏沟通而引起的对管理的抵触情绪,借此取得民众认同,从而推进绩效管理。换言之,评估标准首先必须是正确的,保证社会不同的团体或个人能公平、平等地享受公共部门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从制度上保证社会弱势群体享受特别的照顾甚至更多的公共利益。
(二)发展标准
变化是永恒的,彼得·杜拉克认为:“管理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为今天企业的未来做好准备,这一点正是衡量管理效益,或者对其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对于企业来说是这样的,对于公共管理来说也是这样的。谁能为未来提前做好准备,谁就抢占了成功的先机。促进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是公共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能。公共部门在做出任何决定时,都应该考虑到可行性,把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结果都尽可能的考虑到。这样,当有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政府才能够采取紧急预案,不至于被动,使损失降到最低点。因此,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必须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考虑,根据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适时调整评估的内容,将当前和长远状况结合起来考虑,突出评估的预见性与前瞻性。
(三)质量标准
让公民满意理应是公共部门及其人员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绩效管理所应坚持的质量标准,将质量确定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核心尺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要测量公共部门的效率、效益以及公民对公共部门的满意度,目的是通过绩效管理,找出差距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明确公共部门是否己经达到预期成果。公共部门生产的公共产品和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服务态度)是否让公民满意,不仅是公共部门所应追求的目标,同时也蕴含着公共部门践行以公民为本的理念的主要体现,这要求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应各有所侧重,根据层级的不同调整评估内容,坚持绩效管理的针对性,运用不同的指标权重对各种活动和项目进行测量,最大程度地追求公民满意。
(四)透明性标准
透明性标准就是衡量公共部门在实施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是否将应该公开的信息都毫无保留地予以公开,这要求公共部门的主管人员要亲自指导和监督,使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更有效,从而保证绩效评估按照既定的程序顺利进行,以及保证评估目标得以实现,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实施过程控制,进行同步的、适时的控制。有效的过程控制,有助于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纠正偏差,降低损失,保证评估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公民知情权与监督权等权利意识的觉醒,打造透明公共部门、尤其是透明政府已成为世界潮流。因此,将公共部门的透明度作为测评其绩效的标准之一,无疑有利于敦促公共部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政务公开,从而使公民切实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逐渐消除过去盛行而现今仍然存在的“暗箱操作”现象,减少乃至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五)责任性标准
公共部门是否体现责任性,最有发言权和评价权的只能是人民,公共部门施政之行为和效果是否得到最大多数人民的认可和赞同,是否较好地履行相应责任,通过对公共组织绩效的认可和赞同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非常直接地将公共机构施政行为规范在良好的施政宗旨范围之内,同时也可以非常客观地对政府责任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责任型公共管理模式是现代民主宪政的直接产物,也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责任型公共管理模式下,敢于负责乃至善于负责,成为公共部门的应有之义。因此,责任性标准应是新时期绩效评估必须坚持的重要标准之一。责任性标准是指公共部门及其人员是否就其担当的公共职责或公共事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问责;每一项职责或公务失误,是否有明确的公共组织或人员为之负责,是否由责任主体向人民做出交代,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相应处理或制裁;任何公共部门及其人员一旦失职、渎职,是否主动勇敢地承担所应担负的责任。
(六)回应性标准
绩效管理是一项不断收集评估对象信息的能动活动,从而为提高绩效提供了重要的、现成的信息来源,有效地支持了对计划的监测和控制。回应性是指公共部门及其人员是否对公民的需求、偏好与期望采取了行动,以及行动目标的实现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公民的要求。绩效管理的结果要及时回应,缺少回应的绩效管理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根据前期绩效状况,为公共部门下一阶段计划的制定提供逻辑起点和必要条件,好的方面坚持下来,发扬光大,不足之处,加以修正和弥补,争取更好的改进,并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调整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内容,做到评估内容与时俱进,建构起回应系统,对绩效形成的过程进行引导,确保对绩效的最终结果进行控制。
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
衡量公共部门绩效的尺度,是绩效评估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果绩效评估制度缺少相关指标体系的支持,就等于失去了衡量的基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指标直接反应和概括管理绩效的水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反映公共管理状态、监测公共管理过程、预测和计划公共管理发展、评价公共管理绩效等功能,不仅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一项基础过程,同时也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难点和焦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标准应进一步凸显公共部门的本质特性、张扬公共部门的公共精神,这就要求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评估标准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同的机构或部门,不同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应设立和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
与私营机构绩效指标体系相比,由于公共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核心目标必须是公平分配公共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部门绩效指标设计的重点就必须以测量分配公共利益的结果性指标为导向,注重公共利益分配的时效性和平等性,同时也决定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在指标的选择的差异性。
因此,我们在设定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时,应涵盖公共管理的关键领域,注重公共部门的一些本质特征,体现出公共服务职能,并结合公共管理的长远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方针和资源配置方案,使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成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范畴,并引入责任、公正、企业家精神等理念,对服务质量、社会效果、顾客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测量,推动顾客导向、结果为本的政府改革;在此基础上,授权各机构或部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具有逻辑结构关系的绩效指标体系,切实遵循以下普遍性原则,即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相结合;肯定性指标与否定性指标相结合;技术性指标与民主性指标相结合;支出指标与回报指标相结合;工作指标与业绩指标相结合;行政成本指标与业务成本指标相结合;个体指标与团体指标相结合;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4]
除此之外,还必须突破以往指标设定原则性和抽象性较强、而操作性和具体性不够的弊端,直接为绩效评估实践提供原则指南,为促使绩效管理的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绩效评估结果作出努力。具体而言,必须做到:
(一) 突出服务与公平的价值取向
指标设定不应只追求单纯的数字任务,应与当地实际条件和民众需求结合起来节,促进许多工作的最终落实。并在服务性理念下,公共组织必须以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威形象,设定绩效指标、并以当地实际为立足点,实实在在地促进了本地区的综合发展,真正、真实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具备明确的导向性与可评价性
公共部门绩效指标设定应具有明确导向性与可评价性,必须抓住绩效的效率、效益维度的实质,逻辑清晰合理,相互配合,达到 “绩效评估是一个适合用于评价公共部门活动,增强为进展和结果负责的一切有系统的努力的术语”[5]的要求。并突出绩效指标体系中的重点,并以此公共部门行为的发展方向。
(三)体现整体性与协调性
作为某一区域内法定权威组织,公共组织必须要在宏观上引导公众在系统框架内运行,必须承担指导社会和人民生活沿着全面和可持续性轨道发展的责任。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在制定各项指标时,应综合反映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与协调性,而不能只侧重某一方面。政府公共部门绩效指标要注重系统性和有机性,避免指标间的庞杂与相互矛盾。
(四) 侧重定量分析及评估技术的应用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应尽量量化,减少定性指标比例,体现出相应的层次和等级。同时侧重于定量分析,使用诸如项目评估分级工具(PART)、标杆、应用效率指标等工具,对政府的经济、效率、效益进行衡量测评。
(五)突出公共机构与民众的互动
突出公民参与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公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的选择上,应以“公众满意不满意,公众答应不答应,公众赞成不赞成”为最高准则,强调公共机构与民众的互动,折射出公共组织服务和顾客至上的管理理念,形成以公众为中心,以公众需要为导向,树立公众取向的绩效关。
五、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的相关配套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强调以结果为导向,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公共机构与公众之间关系,直接为公共机构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服务,逐渐成为推行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在各国开展起来。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的相关配套,将绩效管理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借以保证绩效管理活动的持续化、常态化和规范化。
(一)构建绩效管理的组织平台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能否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一个旨在保证评估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的绩效组织平台。因此,必须建立各方面专家组成的绩效评估机构,专门从事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实行相应的垂直管理和领导,承担拟订评估方案、制定评估计划、指导评估工作等职责,使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更符合客观、公正、准确的本质要求,使其在公共绩效管理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绩效管理拥有正式的组织保障,可以发挥其组织者的作用,制定全局设计和战略规划,明确相应的工作目标和对象,围绕这些目标和对象实施相应的工作措施,提供可衡量的检验部门工作的绩效标准,改变以往一盘散沙式的自发性评估。这个组织平台可以是由公共机构本身内部来承担,也可以由政府、政党组织、权力机关、专业评估组织(包括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公众、被服务的行政相对人等多方评估主体组成,甚至可以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估的形式,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尝试建立多重评估体制,借以保障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结果的有效、真实、可靠。
(二)建立完善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过程是一个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输出、反馈的过程,所需要的信息量大,涉及部门多,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因此,全面占有评估信息是对任何组织实施绩效评估的现实基础,而以完备、真实的评估资料为基石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加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完备、有效的公共部门活动状况和公众意愿的信息公开和反馈机制,是实施准确、科学、高效评估的必然要求。当前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机构固有的垄断性、封闭性和神秘性使其信息不易流畅,使公民与公共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致难以保证绩效评估所依据的信息保持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全面性,故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完备评估资料和数据,为开展绩效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方面,要求公共机构应组织专门力量,收集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和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归纳、整理和加工,根据社会发展目标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政策,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相关指数、指标和标准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时予以调整、充实,为评估工作收集与查询有关材料提供方便,并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有效的评估信息传递网络,增强公共项目的持续能力,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绩效管理的指引、导向作用。为整个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运行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信息制度环境。
另一方面加强公共部门组织结构的调整,减少管理层次,拓宽管理幅度,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缩短各部门、组织信息沟通的链条,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将各项公共项目的实施结果、实施过程的监测数据、已开展的评估工作的资料、有关各地方和各部门乃至全国性的统计指标和数据等,汇集形成全国性的绩效评估数据库,实现评估信息系统网络化,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信息系统的创建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
(三)注重绩效结果的使用
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始终与结果使用相联系,没有奖惩的绩效结果是毫无意义的。在关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评价中,既要算“过程账”,也要算“结果账”。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说,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要形成持续性与权威性,必须注重绩效结果的使用,在机关管理过程中强调评估过程及绩效结果使用的公开化,要注意评估过程允许公众传媒的介入,使评估的过程和结果接受公众的审视和评判,充分地调动起公众参与监督评估的积极性,发挥绩效评估促使公共管理落实到“公民本位”的应有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公共部门改进工作评判依据的合理性,使公众在监督官员奖惩升降、评判机构绩效等方面拥有客观的标准,避免绩效管理沦为新的权力“寻租”工具,也保证绩效管理的真实可靠,剔除和避免评估中的数字游戏和“泡沫”政绩。
另外,注重绩效结果的使用,还必须注意发挥评估过程和结果的交互性,注重评估者与评估对象之间的相互交流,保持相互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搭建运转协调、有效互动的工作平台,及时反馈评估过程和结果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发挥绩效评估的启动问题导向机制和启动答案导向机制作用,促使形成评估主体与客体都满意的努力方向及前进动力,促使评估主体和客体运用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得到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确定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活动的制度保障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技术含量很高的研究活动,确定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制度保障是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条件。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评估过程的具体部署和实施,还是评估结果的有效落实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绩效管理走上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建立、健全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保障,使评估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借以避免绩效管理的随意性,评价周期不稳定,以及自发或半自发等不规范状况。这就意味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必须成为法定要求,授权公共机构使用,且作为法定义务向公众通报各自的绩效状况。做到这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本身、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的制度化,应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尽快制定《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准则》、《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办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法选择及工作程序》、《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标准选择及指标设置原则》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结果应用》一系列统一连贯的制度规范,明确整个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规则、程序、组织方式和结果应用等,使绩效评估渐次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要结合公共部门运行的特点,在各主要环节加强制度约束,形成制度合力。最后,加强绩效评估申诉制度建设,申诉是一种纠正或防止不当或错误行为的特定监督形式,其重要作用是促进公平、公正。使其对评估主体形成一股强大压力,形成客观、公正评估结果,从而促进绩效管理工作的持续优化。
[1]素勇超:《政府绩效评价研究体系述评》,载《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9期,第181-182页。
[2]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3]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
[4]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初探》,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4.02,1。
[5] Sheldon Silver and Marty Lust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Serie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Budgeting, July 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