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文
忆想多年来革命生涯中的风风雨雨,品味生活中的苦辣酸甜,使我领悟到,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回顾过去,我虽无卓著功勋,但每天总是想事、干事,也敢于为党的事业担事;对同志、对朋友,我胸怀坦荡,真情实意,坦诚待人,有话讲在当面,直言快语,从不拐弯抹角;对亲人和子女,身教胜于言教,让他们自己去努力拼搏。能给予子女留下点好的人品和精神,远比金钱更重要。
如果说回顾历史,总结人生,谈谈个人“心得体会”,主要有这样三条:一是处世之道,多行善举;二是为官之道,多干实事;三是桑榆之道,多看今天。
要关心人、体贴人、爱护人、尊重人——多行善举,这是我的处世之道。在日常生活中我能把握住一条,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我自己也能做到;凡是要求别人不做的,我也不去做。对工作上的事,无论大事小情,一向严细认真,也可以说一丝不苟;对部属“严”,平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过,我是对事不对人,不计个人恩怨,说完了就拉倒。而且对人对事一般可以做到宽厚、善解。我参加革命前,中国佛教的“积德行善”思想对我不无影响。参加革命后,常以毛泽东所倡导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要求自己,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努力争取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所说的“多行善举”就是要关心人、体贴人、爱护人、尊重人。这一点对做人处世非常重要,对领导干部则更为重要。只有这样,群众才能理解你、信任你、支持你,你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在工作中才能做到你说有人听,你呼有人应,你推有人动。这样一来,再难的事情也能办到,再艰巨的任务也能完成。
凡是和我接触过的人都会发现我愿意广交朋友。我常说“广交新朋不忘老友”。从多年的实践中使我感受到“朋友不来往感情要淡,亲戚不走动关系要断,有事没事常来往,大事小情多商量”。一位学者说得好,没事常来往,有事多帮忙。我拥有一批半个世纪交情的老朋友、大朋友;还有一批后来相继结识的新朋友、小朋友。每逢年节假日,家里可以说是宾朋满座,笑语连声,没有“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境况。也许缘于此,我离休后没有“失落感”。对“人走茶凉”之说不以为然。我认为从职务角度看,“人走”必然“茶凉”,这是正常的。过去人家找你是为了请示工作、汇报情况。现在你下“台”了.人家找你干嘛?从感情角度看,“人走”未必“茶凉”。只要你在位时多行善举,关心他人,下“台”后人家仍会想着你,念着你,于是就会常来看看你。总有人加温,“茶”自然就不会“凉”了。I
我多年来对待朋友的态度是四句话:即,感情不变,关系不断,一如既往,赤诚相见。
在位时应该干点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到实惠的政绩——多干实事,这是我的为官之道。我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在处级以上岗位任职就有47年。在位时工作多次变动,职务屡有升迁,每到一处我都是想干事、干实事、敢担事。但是,老实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没能真正做到。我想,每个人在位时或者说在世时,都应该干点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并得到实惠的政绩。
1995年我随同省委老干部局组织的省级老同志到四川参观考察,参观了兴建于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在拜谒香火不断的李冰父子庙时,望着不绝于途的虔诚香客,我内心颇多感悟:一个领导者只要办了使老百姓受益的好事实事,。那么在位时人民会拥护你;下“台”后人们能尊重你;死后人民仍会怀念你。就像李冰父子这样,活着是人,死了就是“神”,千古不朽、万世流芳。正像一位诗人说的那样,有的人虽然还活在世上,但他早已死了;有的人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
1993年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相继担任了诸多社会职务。身上头衔不少。但决不是挂个虚名而已。我这些年虽然身已离岗,我还是尽量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常有离退休干部给我写信,反映“两项待遇”落实中的问题。尽管有的素不相识,我仍能认真地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亲自复信说明情况。我从实际生活中领悟到:人老了,既不能累着,也不能闲着;特别是精神不能空虚,头脑不能懒惰,要活到老学到老。常言道“树老怕空,人老怕松。”人老了,仍应保持一股勤奋劲儿,尽可能为社会、为他人做点好事、实事。
我们这些“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的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五个老有”中的“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已经有了保障,如果能把“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解决得好,那么“老有所乐”也就融入其中了。
我离休之后,或受省领导之托、或应有关部门之邀,省内省外搞调查,共写出30多份、12万多字的考察报告,省委、省政府、省政协转发22份。在报告中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为吉林省的改革与发展继续奉献着自己的忠诚。
“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这是我始终坚持不渝的人生信条。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从少壮到暮年,这是规律。任何人也不可抗拒;从“台”上到“台”下,谁都不能例外——多看今天,这是我的桑榆之道。我们进入迟暮之年的老人应该如何安度自己的晚年呢?我想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讲昨天,少想明天,多看今天。”人们常说急光流影话当年。不讲昨天就是不要留恋过去的辉煌,更不要炫耀当年的“过五关斩六将”,历史应该留给后人评说;至于明天,在党的领导下“革命自有后来人”,明天会更加美好!更重要的是立足今天,把握今天,从今天做起,把追求融入今天,生活便会天天灿烂,天天美好!
为了使今天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老年人晚年生活有必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说的“一个中心”就是要以身体健康为中心。为了达到身体健康之目的,一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自求心态平衡。人云:“要愁愁常在,要乐乐常来。”这句话很有哲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平衡自我,调解自我,劝诫自我,化解心中的不平、不快、不顺。二要注意坚持体育锻炼,生命在于运动。适当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所说的“两个基本点”,一是自己勤奋一点;二是对人宽厚一点。所谓“勤奋一点”,就是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要干一点既需要而又可能、于国家于人民群众有益处的实事。所谓“宽厚一点”,就是对一些人和事要看得惯,想得开,忘得快。对在职的领导同志要帮忙而不添乱,支持而不挑剔,尽可能成人之美。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随和一些,善于求同存异,不要事事较真,使自己经常保持一个乐观豁达、精神愉悦的心态。要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积极帮助政府和社会协调关系、汇聚力量、进言献策、服务大局。在需要而又可能的情况下,尽力为党和人民做一点好事、实事,真正忙出一个“夕阳红”的价值和意义,坚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我想,这就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说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吧!
(摘自《新长征》2007年第3期)
(高文名誉会长著有《工作是愉快的》,本书是其参加革命60年来的经验总结,文笔流畅,饱含智慧。本书由省委原副书记、省文史馆名誉馆长、著名杂文家谷长春同志作序,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